其實,幸福是一種經歷,是人們事后對“經歷”的一種體會和感悟,這和一個人錢多錢少沒有關系。
比如,上個世紀60,70年代農村家孩子的童年生活,按我們現在的眼光和標準來看都是很窮的,不幸福的。
吃的是青菜蘿卜,紅薯,玉米和小麥,偶爾吃點米飯和面條那也是很開心的事情。大多數家庭一年半載地才會吃一次豬肉,稱為打牙祭,都是給牙做“祭奠”了,你說這肉得多珍貴啊。
穿的一般都是破舊不堪。當時很流行一種說法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家幾個娃,新衣服老大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修修改改還得老四穿。
住的是土墻茅草房,稍微富裕一點的就是土瓦房。不管是土瓦房還是茅草房,一下雨都是漏雨房。屋里屋外都很潮濕,夏天家里偶爾竄出一兩條蛇來,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七八歲左右,農忙時就得和父母一起插秧打谷,挑水擔糞,瓣玉米割小麥,摘棉花……閑暇時上山找蘑菇,挖野菜;爬樹摘果子,搗鳥窩;下田捉魚,抓黃鱔泥鰍,膽大的還會抓著蛇尾巴到處炫耀。
娛樂主要方式就是壩壩電影和黑白電視。
如果知道哪里有壩壩電影,方圓幾十里都會摸黑趕到,盡管有時候搞不懂電影演的是什么東西,盡管有時候根本就沒有看到電影,只是趕到那個壩壩頭睡了一覺,下一次有壩壩電影仍然會跟著去。
黑白電視要么不看,一看那個電視的內容會念叨差不多一年。尤其是大年三十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每一個小品,每首歌都會讓這些孩子在一年里自然而然地模仿到惟妙惟肖深入骨髓的地步,F在哼唱的60,70時年代的歌誰也沒有專業學過,都是跟著,自然而然地就會唱了。
還有那些年的廣告詞,這么多年,仍然還記憶猶新“月兒明,月兒亮,月光照在酒瓶上。酒香飄進月宮里,嫦娥聞到好歡喜,硬要下凡喝一壇。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臉上紅霞飛……”
那時候算是窮吧,別說錢,就是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很徹底地解決。如果那時候問你自己,幸福嗎?那時那還真的無法回答,因為那時候就只知道,那就是生活。生活在其中就無法真的體會何為幸福,這就是所謂的“生在福中不知福”。但是對比現在,回想過去,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能夠確定,當時的自己雖然苦點,但是卻真的很“幸福”
那個年代的人,現在大多數人每天都能夠吃上白米飯,吃上肉;大多數人買了車買了房,擁有電視電腦和手機,如果愿意一年可以穿上七八套新衣裳?墒且粚Ρ,這些米飯再也沒有以前的香甜,蒜頭回鍋肉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樣香飄一溝一壩了……厭倦了現在生活中“無色無味”,又羨慕起以前的“樸實無華”。今夕一對比,更想過去,因為現在才覺得那時候的自己無憂無慮,很幸!,F在的自己過得索然無味,糊里又糊涂。
那么再過10年,20年……那時候牙沒有了,腳腿行動不方便了,背駝了,再來回想現在的自己,再來談談現在的生活是否幸福,那時候的感覺和體會,給出的答案自然就會截然不同了。
那時候的我們就會說:“那時的我們牙好,吃啥,啥都是香噴噴的,多好啊!那時的我們腳腿靈便,想到哪,就去哪,多方便!那時候的我們腰桿挺直,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多開心啊……那時候的我們是多么的幸福!”這些感覺,這些體會是錢能夠買得到的嗎?買不到啊,它和錢真的沒有一點關系!
也正因為錢和真正的幸福沒有關系,所以現在有錢人的離婚率,婚外情才那么高。他們/她們原以為成功了,錢多了,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就得到了想要的幸福。結果,目的達到了,有錢了,幸福卻不是想象的模樣,所以再結婚,再換情人,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最終剩下的還是孑然一身的自己,回憶著,體會著曾經丟失的幸福。
錢多有錢多活法,錢少有錢少的活法,錢多錢少都是過一天;钤诋斚掳,開心快樂地善待身邊的一切人和事,尤其是善待現在的自己,因為現在的每一天,多年以后回想起來都是幸福無比,快樂無比的。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一個真正的“生在福中就知福”的人。